
【性状】
根的形状不一,多数呈圆锥形弯曲,或块状,长1~7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紫色斑块及散在的须根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红色,纤维性,本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呈菊花状放射形纹理。根茎圆柱形,节明显,通常着生卷曲的须根,折断面中央有空隙,根茎顶部有残存的茎基。气微弱,味微苦。以根条粗壮、内心不枯朽者为佳。
【化学成份】
根和根茎含游离葸醌及蒽醌甙。主要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以及蒽甙A、蒽甙B。根中还含3,4’,5-三羟基芪-3-β-D-葡萄糖甙。另含鞣质和几种多糖。
茎含鞣质3.3%、异槲皮甙、大黄素等。细枝含鞣质13.4%。
【药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虎杖煎液(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琼脂平板挖孔法)。高浓度(根)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杀灭作用。
②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虎杖水煎液(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孤儿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同法测定,2%煎液对腺病毒3型,脊髓灰白质炎Ⅱ型,肠道病毒柯萨奇A、B组,爱可组,乙型脑炎京卫研1号,单纯疱疹一株等七种有代表性的病毒株,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效滴度分别为1:1600,1:400,1:400,1:2560,1:10240,>1:3200,1:51200
③其他作用
兔静脉注射从虎杖中提得的草酸,可引起低血糖休克。
【炮制】《雷公炮炙论》:采得(虎杖根)后,细锉,却用上虎仗叶裹一夜,出,晒干用。
【性味】
苦,平。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苦。
④《滇南本草》:苦微涩,微寒。
⑤《医林纂要》:甘苦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破瘀,通经。治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痔漏下血。跌扑损伤,烫伤,恶疮癣疾。
【注意】《药性论》:有孕人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