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一系列远端组织器官缺血的征侯群。此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动脉硬化性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全身动脉都可发生,不过好发于大、中型动脉。是我们血管外科中的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其好发部位多在腹主动脉、下肢动脉和颈动脉,而上肢动脉较少发生。如发生在主动脉和下肢动脉则会出现下肢疼痛。
一、症状与诊断 此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病人常以肢体疼痛就诊。病程分为四期。 第一期:轻微主诉期。患肢轻度麻木或感轻微寒冷或活动后易感疲劳。此期疼痛不明显。 第二期:间歇跛行期。当病人行走一定的距离,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然后可继续行走几乎相同的距离。 第三期:静息痛。由于下肢远端缺血严重,病人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尤其在夜间由于全身血压低下使疼痛非常剧烈,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同时此期病人常伴有皮肤毛发及趾甲的营养发生变化,皮下组织可发生非细菌性炎症。 第四期:组织坏死期。如在静息痛期下肢远端组织的血供得不到改善,硬化闭塞病进一步发展,则可在发生肢端溃疡或坏死;有时甚至化脓感染。此期疼痛更加剧烈,病人难以忍受。 早期体检仅可发现肢体皮肤轻度发红,皮肤温度变化不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皮肤苍白,皮肤温度冰凉,肢体动脉搏动变弱甚至无搏动。晚期可出现肢体皮肤溃疡坏死,严重者可发生肌肉等软组织或/和骨坏死。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表现与动脉闭塞的部位,严重程度,侧支循环建立多少及周围血管的阻力有密切关系。根据动脉硬化的部位一般可分为主-髂动脉段(骨盆型),股-腘动脉段(股部型)及腘动脉分支段(周围型)。同时伴有以上二型以上者称之为混合型。 诊断:一般根据病人症状及体征,结合年龄及辅助检查,诊断不困难。如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闭塞动脉的病变多累及大中动脉。一般在早期病人会有间歇性跛行,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静息痛。此时查体可见相应下肢动脉(如股动脉、腘动脉或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当然,有时确诊尚需进一步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下所示: 1.行走试验:令患者在规定时间内作一定速度的原地踏步或在运动着的平板车上踏步,直到出现跛行症状为止。根据肌肉酸痛、疲劳及紧固感所出现的部位及时间可初步提示病灶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2.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把肢体抬高到水平以上1~2 min,以观察足底面的皮色。无血管病变的人,足底依然保持粉红色。如果动脉硬性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不足,则足底显示苍白。如果运动后才转为苍白,说明病变不太严重。然后令患者坐起使肢体下垂,观察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及足部发红时间。正常人的静脉充盈时间在20s以内,发红时间在10s以内。如侧支循环不足时静脉充盈时间及发红时间均延长。一般认为肢体发红时间在15s内不恢复者为中度缺血,30s内不恢复者为明显缺血,60s内不恢复者为重度缺血。这些诊断操作应在暖室中进行,以消除交感神经影响,如果有静脉曲张存在,则静脉充盈时间无价值。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一般也可用于判断肢体程度,严重缺血时,压迫皮肤或趾甲床变白后恢复原有颜色的时间均显著延长。 3.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是无损伤性检查,操作简单,应用较广。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测知动脉搏动的强度,血管杂音;测定肢体各部位的动脉压力。足部血压一般应等于或高于臂部血压,正常臂血压与踝血压的对比指数(踝/肱指数)为1.0左右,如果小于0.4者,提示下肢有明显缺血。如患肢症状典型,而足部血压接近臂部血压,则应在患肢运动后再测定血压。正常人运动后约30s内血压可稍降低,随后通常上升至比运动前高些。但有动脉阻塞或狭窄患者,足部血压在运动后会下降,5min后才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如果踝部收缩期血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在8kPa(60mmHg)以下,提示该肢体有明显缺血。如果血压在4kPa(30mmHg)以下,则为严重缺血,患者将很快出现静息痛及肢端缺血或坏疽。 4.动脉造影: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术可提示动脉病灶的确切范围及阻塞程度,也可了解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为手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所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如果双侧髂股动脉有病变阻塞者,可经肱动脉插管作腹主动脉造影术。 二、鉴别诊断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其要点如下
动脉硬化性闭塞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要点
项目 动脉硬化性闭塞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发病年龄: 老年人多见 青壮年多见 血栓性浅静脉炎: 无 发病早期或发病过程中常存在 高血压: 约莫5%的病人有 大多数无 冠心病: 常伴有 无 血脂: 常升高 大都不升高
(2)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本病多见于年青女性,病变可多发,其中肢体缺血型可引起肢体疼痛,要点如下 动脉硬化性闭塞与多发性大动脉的鉴别要点
项目 动脉硬化性闭塞 多发性大动脉炎 发病年龄: 老年人 年青人 性别: 男女之比约为2:1 女性多见(男:女=1:6-9) 冠心病: 常伴有 少见 血脂: 常升高 一般不高 血沉: 不增快 多增快 糖尿病: 20%左右 无 动脉造影 血管壁呈广泛性不规则狭窄如虫蚀样和节段性闭塞,硬化动脉扭曲,扩张,延伸血管腔呈线性或向心性狭窄或闭塞,管壁光滑,无虫蚀样缺损。 (3)神经源性跛行 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及多发性神经炎疾患的症状,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的早、中期症状相似,均可出现肢体疼痛,乏力及麻木等。然而此类疾病的动脉搏动则正常或基本正常。 (4)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多为急性发病,但是如发病时未被正确诊断未及时处理,在侧支形成后会进入慢性缺血期,其症状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相似,引起肢体疼痛, 应注意鉴别。 (5)红斑性肢痛症 本病特征为当肢体遇湿热、运动后或下垂时呈烧灼样疼痛发作和皮肤发红。二者之间鉴别要点是本病下肢动脉搏动正常。 三、病因与病理 动脉硬化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发现有些易患因素,如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密度蛋白低下以及性别、年龄差异等。多数病人的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脂蛋白浓度增高,因此本病与血脂增高有关,其中大多数病人是脂肪摄入过多造成的。本病也有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因素。尼古丁和烟酸可使周围血管痉挛,一般认为吸烟与动脉硬化有关。糖尿病患者倾向于早期发生动脉硬化。如果病人肥胖,伴有高红血球症使血液固性增加,可加重动硬化闭塞的症状。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具有多种相互作用原因的疾病,在它的发病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以上的易患因素存在。 病理:病变早期动脉内膜血脂沉积,进而内膜增生及粥样斑块形成。动脉中层的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但很少侵及动脉外膜。随后钙质在动脉粥样斑块上沉着,使斑块增大、质地坚硬。随着粥样斑块增大而向腔内突出,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影响血流的通过,产生涡流。继而发生血栓形成,可使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可导致急性动脉栓塞。由于弹力纤维变性,失去弹性,肌层变薄,在不断受到动脉压力的冲击下,可导致动脉扩张而形成动脉瘤。动脉的外膜一般保持完整,与动脉中层之间常有一可剥离的间隙,使动脉内膜剥脱术成为可能。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常为节段性。 孔氏脉管炎康复汤,效果显著: 用药7天:麻痹血管神经得到修复,恢复正常功能,凝固血块得到有效裂解,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聚积显著下降。静脉血栓被逐步瓦解,末梢神经率得到提高,静脉血液回流加快,犹如刀割、针刺、烧灼、抽筋般的持久性疼痛明显减轻,患肢的水肿大有改善; 用药15天:有效补充血管纤维活性细胞,血管弹性增强,血管壁增厚,血管搏动力增强,血液回流速度得到有效调节,静脉血管逐步畅通,血液循环加速、血液质量逐步恢复正常。团状、条索状血管团逐渐缩小,皮肤的烧灼感或冰冷感消退了许多,缺血的皮肤开始有了血色! 用药30天:受损静脉瓣膜及内膜得再生修复,静脉血管光滑流畅,弹性再生修复,卷曲血管恢复,静脉团舒展散解,临床症状消失。曲张静脉回缩,静脉炎消失,溃烂处收口结痂愈合,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患者的“疼痛、酸胀、沉重、 麻木、肿胀”等症状因血流通畅而明显好转;轻度患者康复。 用药60天:静脉血管逐步畅通,血液循环加速、静脉曲张明显改善,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聚集显著下降,下肢溃烂处腐肉脱落,溃口大量的炎性毒液排出,新肉芽逐渐生出,溃烂处慢慢开始长口,结痂,愈合。中度患者彻底康复。 用药90天:血管壁内皮细胞获得再生修复,静脉血管光滑流畅,弹性再生修复,卷曲血管恢复,静脉团舒展散解、修复静脉瓣膜,临床症状消失。发炎部位血液循环完全进入正常状态,大量组织细胞获得再生。新的肌肉长出,皮肤色素、硬皮逐渐消失,神经纤维再生完整,神经调节能力恢复;重度患者基本康复。 特别严重患者继续巩固使用一疗程彻底康复,病情不再反弹。
孔氏验方馆 http://www.ksyfg.com/mgy 孔氏验方馆400免费咨询热线: 400-621-0517 400-701-0517 孔氏验方馆专家在线咨询QQ:133010517 139010517 58717564孔氏验方馆专家手机咨询热线:135-9642-9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