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切面呈蜂窝状,积压窦腔由纤维组织分隔,壁内由内皮细胞覆盖,腔内充满血细胞及机化血栓,纤维隔内有小血管及残余胆管,可有钙化或静脉石。 ②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腔塌陷或闭合,间隔纤维组织极丰富,血管瘤呈退行性改变。 ③肝毛细血管瘤:少见,血管腔狭窄,间隔纤维组织丰富。 ④血管内皮细胞瘤:少见,介于良性肿血管瘤与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两者之者。 病理改变为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的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皮细胞。肿瘤可发生纤维化、钙化及血栓形成HL的生长方式,多数是通过瘤体本身的不断扩张的血管腔而增大。瘤周组织肝窦被动扩张,淤血,肝细胞索受压、萎缩、纤维增生,故瘤周界限清楚,不象恶性肿瘤呈滑润性生去,一般瘤体本身不发生恶变。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瘤体小时可无症状,当瘤体逐渐增大有时会出现症状,腹内出现结块,或胀或痛,故属于中医学“积聚”范畴,后期由于瘤体较大,则属“膨胀”范畴。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篇。其病因病机、《内经》着重谈到寒邪外侵及内伤忧怒、以致“血气稽留”“津液涩渗”,着而不去,渐结成积。在治疗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指导作用。总的来说;在唐代以前,对积聚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分类已有较明确的认识晋唐时代搜集方药渐多,治疗经验亦日益丰富。宋元以至明清进一步明确正虚、邪结是积聚发病的两个基本方面,重视气血积滞是形成积聚的重要病现变化。治疗方面,确立扶正祛邪,攻解并施的原则,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