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圆柱形,粗细较均匀,大多顺直,长5-20cm,直径1-2.5cm。亳白芍表面粉白色或类白色,较光滑;杭白芍表面棕色或浅棕色,较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角质样,木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皮色光洁、质坚实、断面粉白色、粉性大、无白心或裂断痕者为佳。 粉末特征:①草酸钙簇晶直径10-39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含数个簇晶。②纤维管胞长梭形,直径约至44μm,壁厚,微木化,具缘纹孔不明显,纹孔口斜裂缝状,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充塞细颗粒状草酸钙结晶,③导管主要为网状或梯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80μm。④具缘纹孔管胞末端斜尖,具缘纹孔1-2行。⑤薄壁细胞,壁略成连珠状增厚,纹孔隐约可见。⑥淀粉粒多已糊化。 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 能抑制小鼠扭体、嘶叫、热板反应,对吗啡抑制扭体反应有协同作用,并能对抗戊四唑所致惊厥 2、解痉作用 对肠管和在位胃运动有抑制作用,显著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3、护肝作用 对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B1、D-半乳糖胺 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 (d-儿茶精和没食子酸乙酯 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 炮制: 1.白芍《金匮玉函经》载:刮去皮。《雷公炮炙论》: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上了,锉之。《世医得效方》:去芦,铡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条,浸至六、七成透,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2.炒白芍《经效产宝》载:炒黄。《妇人良方》:微炒。炒焦黄。现行,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炒用性缓,柔肝,和脾,止泻。 3.酒白芍《扁鹊心书》载:酒炒。《汤液本草》:酒浸。《炮炙大法》:酒浸蒸切片。《本草崇原》:切片,酒润,覆盖过宿。现行,取白芍片,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黄酒10kg。酒制行经,止中寒腹痛。 4.醋白芍《纲目》载:醋炒。现行,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醋炒敛血、止血。 5.土炒白芍《时病论》载:土炒。现行,取灶心土(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每白芍片100kg,用灶心土20kg。 6.白芍炭《丹溪心法》载:炒成炭。烧灰存性。《医学纲目》:煅存性。现行,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制炭止血。此外,还有煨白芍、盐白芍、麸炒白芍。 饮片性状:白芍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直径10-25mm,表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平滑,角质样,中间类白色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周边淡棕红色或粉白色,有皱纹。质坚脆。气微,味微苦、酸。炒白芍形如白芍,表面微黄色,偶有黄斑。酒白芍形如白芍,黄色,微有酒气。醋白芍形如白芍,微有醋气。土炒白芍形如白芍,土黄色,微有焦土气。白芍炭形如白芍,表面焦黑色。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注意: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1.《本草经集注》: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2.《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3.《本草经疏》:白芍药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肠胃中觉冷等证忌之。4.《本草正》:若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用。5.《药品化义》:疹子忌之。6.《得配本草》:脾气虚寒、下痢纯血、产后三者禁用。
|